走進企業實驗室連線代表委員,探討廣東科技創新發展
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0-05-24 來源: 南方日報記者 卞德龍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提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穩定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等,這也讓我更加堅定地相信,必須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直播間里,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廣州分院分黨組書記、副院長陳廣浩堅定地說。屏幕上,在北京、廣州兩地參加連線的代表、委員和企業負責人也紛紛點頭表示認可。
5月23日,南方日報、南方+客戶端“兩會云直播訪談”將直播室搬到中山大學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達安基因”)實驗室,在科研一線與達安基因董事長何蘊韶,以及正在北京參會的3名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圍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關、產學研結合與加強基礎研究等話題,展開熱烈探討。
科研攻關是疫情防控重要支撐
達安基因是分子診斷領域的高科技企業,深度參與核酸檢測試劑的研發與生產。訪談一開始,嘉賓們便將焦點對準疫情科研攻關。
“中科院廣州分院投入研究力量最強的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和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參與疫情科研攻堅。”陳廣浩介紹,其中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聚焦檢測技術與藥物研發,聯合鐘南山院士領銜的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積極參與廣東省疫情攻關,成效顯著;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同樣為藥物篩選和基因檢測技術提供精準的技術支撐。
事實上,疫情發生后,廣東十分重視科技攻關,早在1月19日便應急部署,1月23日啟動立項,組織協調全省優勢科研力量爭分奪秒全力攻關。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賽萊拉干細胞研究院院長陳海佳帶領企業聯合醫療單位,全力攻堅干細胞治療新冠肺炎方案。“目前我國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戰略性成果,科研攻關是重要的支撐。同時,在防疫科研管理體制等方面,也存在薄弱環節。”在直播連線中,陳海佳說,今年他有針對性地提出了關于我國防疫科研管理現代化提升路徑的提案。
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完整鏈條
參加連線的4位嘉賓中,既有企業負責人,又有科研院所的專家和管理者。一邊是成果轉化的末端,另一邊則是成果產生的源頭。對于產學研結合話題,他們各抒己見。
“鼓勵科研人員轉化科技成果,激發內生動力非常重要,要讓他們有穩定的預期。”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清平說。
他進一步指出,科技成果轉化需要完整鏈條,缺一不可。“從做好基礎研究到搭建轉化平臺,如何實現工程化、標準化?如何解決投融資難題?都必須考慮到。”他說,只有各環節緊密配合,才能實現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縮短、效率提高、貢獻加大。
“我本人是高校教授,同時多年來一直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何蘊韶接過話說,近年來各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政策,措施到位,在此前提下,關鍵是具體落實到高校和科研單位,要打通“最后一公里”,進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
創造顛覆性技術離不開基礎研究
不論是核酸檢測試劑盒的核心技術與關鍵原材料研發,還是微生物安全領域的大科學裝置,訪談中,嘉賓紛紛強調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重要性,一致認為必須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對中科院廣州分院提出了重要課題。”陳廣浩說,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近年來在廣東布局了一批大科學裝置和科技基礎設施,開展了一批重大攻關項目,目的就是圍繞廣東制造業發展等需求,努力提升廣東源頭創新能力。
吳清平則特別強調了微生物安全與健康領域基礎研究的重要性。建立微生物菌種資源保藏庫、打造微生物信息平臺、開展微生物組學研究……吳清平說,只有這樣,才可能產生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實現我國在該領域的并跑甚至部分領跑。
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0-05-24 來源: 南方日報記者 卞德龍

![]() |
南方日報記者卞德龍(左二)與達安基因董事長何蘊韶連線在北京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南方日報記者 吳明 徐昊 攝 |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提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穩定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等,這也讓我更加堅定地相信,必須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直播間里,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廣州分院分黨組書記、副院長陳廣浩堅定地說。屏幕上,在北京、廣州兩地參加連線的代表、委員和企業負責人也紛紛點頭表示認可。
5月23日,南方日報、南方+客戶端“兩會云直播訪談”將直播室搬到中山大學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達安基因”)實驗室,在科研一線與達安基因董事長何蘊韶,以及正在北京參會的3名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圍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關、產學研結合與加強基礎研究等話題,展開熱烈探討。
科研攻關是疫情防控重要支撐
達安基因是分子診斷領域的高科技企業,深度參與核酸檢測試劑的研發與生產。訪談一開始,嘉賓們便將焦點對準疫情科研攻關。
“中科院廣州分院投入研究力量最強的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和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參與疫情科研攻堅。”陳廣浩介紹,其中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聚焦檢測技術與藥物研發,聯合鐘南山院士領銜的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積極參與廣東省疫情攻關,成效顯著;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同樣為藥物篩選和基因檢測技術提供精準的技術支撐。
事實上,疫情發生后,廣東十分重視科技攻關,早在1月19日便應急部署,1月23日啟動立項,組織協調全省優勢科研力量爭分奪秒全力攻關。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賽萊拉干細胞研究院院長陳海佳帶領企業聯合醫療單位,全力攻堅干細胞治療新冠肺炎方案。“目前我國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戰略性成果,科研攻關是重要的支撐。同時,在防疫科研管理體制等方面,也存在薄弱環節。”在直播連線中,陳海佳說,今年他有針對性地提出了關于我國防疫科研管理現代化提升路徑的提案。
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完整鏈條
參加連線的4位嘉賓中,既有企業負責人,又有科研院所的專家和管理者。一邊是成果轉化的末端,另一邊則是成果產生的源頭。對于產學研結合話題,他們各抒己見。
“鼓勵科研人員轉化科技成果,激發內生動力非常重要,要讓他們有穩定的預期。”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清平說。
他進一步指出,科技成果轉化需要完整鏈條,缺一不可。“從做好基礎研究到搭建轉化平臺,如何實現工程化、標準化?如何解決投融資難題?都必須考慮到。”他說,只有各環節緊密配合,才能實現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縮短、效率提高、貢獻加大。
“我本人是高校教授,同時多年來一直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何蘊韶接過話說,近年來各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政策,措施到位,在此前提下,關鍵是具體落實到高校和科研單位,要打通“最后一公里”,進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
創造顛覆性技術離不開基礎研究
不論是核酸檢測試劑盒的核心技術與關鍵原材料研發,還是微生物安全領域的大科學裝置,訪談中,嘉賓紛紛強調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重要性,一致認為必須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對中科院廣州分院提出了重要課題。”陳廣浩說,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近年來在廣東布局了一批大科學裝置和科技基礎設施,開展了一批重大攻關項目,目的就是圍繞廣東制造業發展等需求,努力提升廣東源頭創新能力。
吳清平則特別強調了微生物安全與健康領域基礎研究的重要性。建立微生物菌種資源保藏庫、打造微生物信息平臺、開展微生物組學研究……吳清平說,只有這樣,才可能產生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實現我國在該領域的并跑甚至部分領跑。